产品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热点聚焦

“迈迈”病理周读笔记第四十期 | 辅助诊断异型增生和恶性转化的免疫组化指标

发布时间:2021-12-20 14:45:22



导语:


在第一期的推文中,我们曾经提到,如果病理算是个江湖,那常规诊断算是拳脚功夫,而免疫组化即可算得上是兵刃或暗器了,可见免疫组化对于病理诊断的重要性。本期是此系列推文的完结篇,“迈迈”希望通过对《Immunohistochemistry in Tumor Diagnostics》一书的编译,能够让病理同仁对免疫组化技术有更深的认识,在合理正确选择免疫组化指标方面,也能更加得心应手。
多读书,读好书,迈迈期待和您一起继续博览群书,求是启真。



图片


辅助诊断异型增生和恶性转化的免疫组化指标



部分指标详解



01

Ki-67


Ki-67是一种非组蛋白(nonhistone)的核蛋白,其在细胞周期中的表达始于G1期,后续S、G2和M期均有持续表达;G0期或G1期的起始阶段、DNA修复时则检测不到。因此,Ki-67的表达与细胞增生的程度、肿瘤分级显著相关。日常工作中,Ki-67是评估细胞增生的重要指标,也是一项重要的肿瘤诊断指标(用于良性、交界性、恶性肿瘤或低级别、高级别肿瘤的区分)。此外,该指标也有助于萎缩、烧灼改变、异型增生之间的鉴别。具体来说,复层鳞状上皮中基底层上方全层细胞内Ki-67阳性率超过30%,表明这些上皮异常或有异型增生。此外,Ki-67还是低级别淋巴瘤和高级别淋巴瘤鉴别的重要指标。

图片


02

p53


p53是一种位于细胞核内的磷酸化蛋白,由17p13上的TP53基因编码,且有几种亚型。p53是一种肿瘤抑制蛋白,与DNA结合后诱导p21蛋白的合成,而p21蛋白调节基因稳定性、与细胞刺激分裂蛋白CDK2结合,p21与CDK的复合体阻碍细胞进入细胞分裂的下一周期。TP53基因的突变导致突变后的p53蛋白过表达及蓄积,而突变的p53无法和DNA结合、不能刺激p21的合成,因此无法为细胞周期提供停止信号,导致相关细胞不受控制的增生。
p53的过表达与多种肿瘤及癌前病变有关,免疫组化检测p53可用于异型增生或肿瘤性病变和反应性改变的鉴别,因为前两者多为突变型表达,而后者多为野生型表达。具体实例如:反应性尿路上皮与尿路上皮原位癌、移行细胞癌的鉴别,结肠黏膜中平坦型异型增生和溃疡性结肠炎中异型增生与反应性异型增生的鉴别,宫颈或阴道处反应性鳞状上皮与上皮内瘤变的(CIN或VIN)鉴别,胰腺正常导管与黏液性囊性肿瘤的鉴别,食管柱状黏膜的异型增生确定,B细胞的小细胞淋巴瘤/白血病向高级别淋巴瘤转化的确定(即Richter综合征),继发性胶质母细胞瘤的诊断。此外,子宫浆液性癌中有p53的突变型表达。


03

IMP3


IMP3在间皮瘤章节已有讲述。除卵巢、睾丸、胎盘、内分泌细胞、脑组织外,成人的良性组织一般都不表达该指标。日常工作中,IMP3用于恶性和反应性增生性病变的鉴别:与GLUT1和BAP-1相似,IMP3在鉴别间皮瘤、反应性间皮增生方面很有帮助,良性间皮细胞大部分都不表达IMP3。



04

GLUT-1

该指标是葡萄糖转运蛋白家族成员之一,属于膜相关红细胞葡萄糖转运蛋白,维持大部分细胞的基础葡萄糖转运。实际诊断中,该指标是恶性转化的可能标记,在很多恶性上皮性、非上皮性肿瘤高表达。比如,该指标有助于良性和恶性胰腺腺体的鉴别、有助于间皮细胞反应性增生和恶性间皮瘤的鉴别。



05

BAP-1


BAP-1是一种核泛素水解酶,其功能是转录调节因子、肿瘤抑制因子,在间皮瘤章节已有详述。某些恶性肿瘤中(如间皮瘤、视网膜及皮肤的恶性黑色素瘤、肾细胞癌及透明细胞癌、肺腺癌、脑膜瘤),可见相应基因不同部分的缺失。日常工作中,BAP-1有助于反应性间皮增生、良性黑素细胞病变与恶性间皮瘤、恶性黑色素瘤的鉴别,前两者为阳性而后两者并不表达。

图片


06

CEA

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正常情况下表达于胎儿结肠的黏膜,成人结肠黏膜有较低程度的表达。多种器官的不同类型腺癌有CEA的高表达。腺瘤或癌前病变中CEA过表达,与异型增生的级别有关,可作为恶性转化的提示。

图片


07

CD24


CD24是一种糖蛋白,其功能是细胞黏附分子,表达于大部分B淋巴细胞和成熟粒细胞、鳞状上皮、肾小管上皮、神经母细胞的表面及再生组织。石蜡包埋切片、免疫组化检测CD24过表达,推测是口腔和宫颈黏膜异型增生的标记。多种肿瘤中有CD24的过表达,如结直肠癌、胆管癌、乳腺癌、前列腺癌、宫颈癌。对于肿瘤性病变来说,CD24是增生和浸润的重要调节因子,一般说来,肿瘤内CD24的过表达与侵袭性生物学行为、预后差有关。

图片


08

p16


p16蛋白是由CDKN2A基因编码的周期依赖性激酶抑制剂A2,在阻止细胞从G1期进入S期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属于肿瘤抑制因子。多种上皮性肿瘤及间叶性肿瘤中,可见CDKN2A基因的不同突变或缺失。HPV相关的上皮内瘤变、不同部位(如外阴、阴道、宫颈)的鳞状细胞癌及喉癌中,p16均为过表达。此外,p16在鉴别良性脂肪瘤(p16阴性)和高分化脂肪肉瘤(p16阳性)方面非常有帮助。



结语:肿瘤诊断中免疫组化应用注意事项

免疫组化已成为肿瘤诊断中极有力的诊断工具,但实际应用中需要有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肿瘤精准诊断,不管采取什么措施,其起点必定是恰当、合理的标本处理;具体到免疫组化来说,还涉及相关技术的标准化、抗体的合理选择、结果的精准判读。因此,该系列编译文章的最后,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1. 首先要牢记,仔细的组织形态评估并结合临床,仍是病理诊断的基础;免疫组化检测的目的是支持、或排除可能的诊断;

  2. 免疫组化实验室的工作,包括了几个方面:受过良好培训的病理医师;高度专业的检测方法和免疫组化技术;工作人员必须了解形态学且能精准解读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3. 单一指标免疫组化检测,是肿瘤诊断免疫组化中最常见的出错原因。没有哪一项指标的单一结果是可以完全依赖的!必要的指标组合,有助于避免误诊;并且在证实、或排除某诊断的时候,一定要选择两项或更多标记;

  4. 了解要检测抗原的性质,对于结果解读非常关键,具体应考虑如下几个问题:

    1)抗原的表达模式:细胞核、细胞质、细胞膜、细胞外?

    2)组织处理过程中抗原的稳定性:标准化的标本固定和处理,良好的切片质量,对于免疫组化结果非常关键;

    3)肿瘤由多种细胞构成,即使同属肿瘤成分,也会有遗传学和表型方面的异质性。抗原出现不典型的表达方式,可能是肿瘤生物学异质性所致,也可能是所用抗原的问题。

  5. 必须仔细研究新抗体的性质,具体要考虑如下问题:

    1)抗体类型:多克隆、还是单克隆,如果是单克隆要注意克隆号;

    2)敏感性和特异性,推荐的稀释比例;

    3)应用新开发的抗体时更要慎重,新抗体的特异性一般较强,但应用一段时间、或经组织微阵列验证时,大多特异性降低;

    4)所用检测系统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6. 免疫组化方法的标准化,是结果准确判读的重要一环;阳性对照和阴性对照对于结果的解读很有意义;

  7. 免疫组化结果的解读和报告也必须标准化。仅判定染色结果为阳性或阴性是不够的,染色的质量、强度、着色模式也要考虑并记录下来,对于有冲突的结果必须给出分析和解释。报告的标准化对于准确诊断非常有帮助;

  8. 虽然免疫组化的敏感性较高,且有大量抗体可用,但这一方法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不要根据不明确的、不特异的结果来勉强做诊断。有些病例必须经其他方法证实。








迈迈推荐:“一个正确的选择,大于百倍错误的努力!本期迈迈为您推荐以下产品!

抗体名称

克隆号

阳性对照

细胞定位

CEA*

MX068

肺腺癌、阑尾

胞质

GLUT-1

SPM498

胎盘、结肠腺癌

胞膜

IMP3

EP286

胰腺癌、结肠腺癌

胞膜/胞质

Ki-67*

MXR002

扁桃体、乳腺癌

胞核

p16*

MX007

宫颈鳞癌、扁桃体

胞核/胞质

p53*

MX008

胃癌、卵巢浆液性癌

胞核


更多信息,请详询:800-8581156或400-889-9853